大鳙水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婺源县:大鳙水“出大鳙山,溉田六十余顷,西北流入斜水。《志》云,大鳙与芙蓉峰水并入绣水。盖斜水合于大鳙矣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大鳙水“源出大鳙山。山有二水:东水东流,径开化过兰溪县入浙江;西水西北流,二十里与石耳芙蓉山水会于中平,又西过江湾与武溪会于汪口,又西南与浙源西水会, 曰武口”。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婺源县:大鳙水“出大鳙山,溉田六十余顷,西北流入斜水。《志》云,大鳙与芙蓉峰水并入绣水。盖斜水合于大鳙矣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大鳙水“源出大鳙山。山有二水:东水东流,径开化过兰溪县入浙江;西水西北流,二十里与石耳芙蓉山水会于中平,又西过江湾与武溪会于汪口,又西南与浙源西水会, 曰武口”。
亦名干镇。即今湖北天门市东南干驿镇。《清一统志·安陆府》:干滩镇巡司“在天门县东南。明成化十三年置,本朝因之”。
又作部日甸。唐南诏置,属银生节度。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。宋大理改步日部。南诏置,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县。大理国改置步日部。
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北五十里,长河之滨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迁安县: 牵马岭 “在县西北八十里。陡峻难越,行者恒牵马而过,因名”。
在今安徽泾县东北三十五里柏山下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泾县:“柏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,亦左难当拒辅公祏处。有白龟城, 即难当所筑。”
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卫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顺二年(891),“春,正月,罗弘信军于内黄。丙辰,朱全忠击之,五战皆捷,至永定桥,斩首万余级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南卫河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顺二年
十六国前秦皇始二年 (352) 置,治所在长陵城 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十里怡魏村附近)。北魏太和二十年 (496) 迁治池阳县 (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),属雍州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及泾阳、礼泉县地。
在今河北新乐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新乐县: 浴河 “在县 (按: 今新乐市东北承安镇) 西十五里,自中同村东流,经县南五里,又东入于沙河,溉田数千顷”。
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平头乡。明洪武七年(1374)改为平头著可长官司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。属思州安抚司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改为平头著可长官司。
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东左卫镇。建文四年(1402)徙治蔚州(今蔚县),永乐元年(1403)又徙治通州(今北京市通县),次年徙治德胜堡(今万全县),宣德五年(1
唐置,为羁縻州,属安东都护府。治所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六十里霸王朝村东北古城。后废。古城遗址尚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