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城县

大城县

①东汉改大成县置,属朔方郡。治所当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古城梁村。东汉末废。

②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)改平舒县置,属霸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大城县。清属顺天府。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东汉改大成县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南古城梁。属朔方郡。东汉末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中部,东邻天津市。属廊坊市。面积904平方千米。人口45.6万。辖7镇、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平舒镇。秦属巨鹿郡。西汉于今县城置东平舒县,属幽州勃海郡。《水经注·浊漳水》:“代郡有平舒城,故加东。”北魏改平舒县,属瀛州章武郡。隋属河间郡。唐属河北道瀛州。五代周显德六年(959年)更名大城县,属霸州。宋、元、明因之。清属顺天府。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,1928年直隶河北省。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。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,1958年并入任丘、静海县,1962年复置,属天津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73年改属廊坊地区,1988年撤销廊坊地区,划归廊坊市。地处冀中平原,地势低平,河渠纵横。有子牙河、子牙新河、黑龙港河流经。属南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豆类。有机械、化工、建材、食品等工业。津保、廊大、文大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龙冢古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渌州

    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,属辽阳府。治所在弘闻县 (今吉林临江市)。因鸭渌水而名。辖境约当今吉林临江、白山二市,抚松县及朝鲜慈城郡一带。末年废。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,治弘闻县(今吉林临江市)。末年废。

  • 湾头桥镇

    在今天津市静海县东南湾头村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 卷50静海县图: 东南有湾头。在湖南省武冈市西北部。面积139.8平方千米。人口6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湾头桥,人口1100。清嘉庆年间境内小河弯处尽头建

  • 色伦苏山

    又作色楞素山。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乌德利湖北。清齐召南《水道提纲》卷24:黑龙江“又东有药民河自东南来注之。江心有洲。其西岸即色楞素山麓也”。

  • 枉山

    即枉人山,又名善德山。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南。《新唐书· 地理志》: 朗州武陵县有 “枉山”。

  • 通明山

    在今辽宁辽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辽东都司 “平顶山” 条下: “通明山在司南九十里。山多洞穴,俗名窟龙山。” 民国 《辽阳县志》卷2: 通明山在 “城南七十里千山南。俗谷窟嶐山”。

  • 渭源堡

    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置,属熙州。即今甘肃渭源县。《宋史· 王韶传》: 熙宁间,韶“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,破蒙罗角、抹耳水巴等族”。金属康乐县。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升为渭源县。北宋熙宁五

  • 朗噶孜

    即浪噶子。今西藏浪卡子县。清松筠《丁已秋阅吟·朗噶孜》 诗注: “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。”见“浪卡子县”。

  • 偏脸城

    又名招苏城。在今吉林梨树县北八里招苏台河右岸。为金天德二年 (1150) 以后韩州城遗址。村名。在吉林省梨树县中部。属白山乡。人口800。因古城得名。主产玉米。梨桑公路经此。偏脸古城系辽、金时所筑,因

  • 翁同龢墓

    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西北部白鸽峰。翁同龢 (1830— 1904) 字声甫,号叔平。江苏常熟人。咸丰状元。光绪帝师傅。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。光绪二十四年 (1898) 慈禧太后将其革职,令回原籍。三十年卒

  • 太和城

    ①北魏筑,在今河南嵩县南,汝水东南岸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汝水“东北流径太和城西,又东流径其城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伊阳县:太和城“在县西南,后魏时筑。其后西魏得其地,置兵为防御之所”。②唐代“河蛮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