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巴县
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南巴郡置,属高州。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。大业初废入连江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仍属高州。永徽元年(650) 改属潘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入茂名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南巴郡置,治今广东省电白县东。属高州。大业初废,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高州。永徽元年(650年)改属潘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废入茂名县。
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南巴郡置,属高州。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。大业初废入连江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仍属高州。永徽元年(650) 改属潘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入茂名县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南巴郡置,治今广东省电白县东。属高州。大业初废,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高州。永徽元年(650年)改属潘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废入茂名县。
又名戴天山、大康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84龙州江油县:大匡山“在州南八十里。高九百丈。阴洞潜穴,气蒸成川,有飞泉下流,一百里至剑州阴合白泽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江油县:大匡山“在县西三
清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 置,属新疆莎车府。治所在色勒库尔 (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)。1913年改为蒲犁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。19
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南龙都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上元县:“龙都镇在城南四十里。”集镇名。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部、句容河南岸。属湖熟镇。人口 1200。原龙都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以其地多泉井,宋设泉都市
在今安徽休宁县西七十里桐子溪入率水口,古为率水竹筏航运起点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休宁县“蓝渡桥”条下:“元置江潭务于河村溪口,即今县西七十里之江潭也。明置黄竹岭巡司于此。”
即郪水注入涪江之口。今四川蓬溪县西南六十里郪口乡。《宋书· 刘道济传》: 元嘉十三年 (436),萧汪之将兵攻程道养义军,“军次郪口,帛氐奴斩伪卫将军司马飞燕归降”。即此。《资治通鉴》 南朝宋元嘉十三
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青州府一》:吉利河“一名纪里河”。有二源:东源出五弩山西南麓,西源出千秋岭,俱南流十余里,合流入海。
东汉改池头县置,属酒泉郡。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恭传》:黄初元年(220),“河右扰乱,隔绝不通,……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、乾齐二县”。西晋元康五年(295)分属晋昌郡。北魏废。
东汉改绛县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山西侯马市西新田遗址。北魏改曲沃县。东汉改绛县置,治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南。属河东郡。魏、晋属平阳郡。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:“赵固、郭默攻其河东,至于绛邑。”即此。北魏太和十
又作巴延鄂佛罗边门。清置,在今吉林舒兰市西北法特镇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二》: 法特哈边门 “在吉林城北一百七十里。一名巴延鄂佛罗。由吉林至白都讷、黑龙江之道也”。
清宣统元年(1909)改兰仪县置,属开封府。治所即今河南兰考县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。古旧县名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改兰仪县置,治今河南省兰考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