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仁桥镇
即今河北安国市南三十里伍仁桥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祁州图:南有伍仁桥。
在河北省安国市南部。面积38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伍仁桥,人口 3720。原名伍仁店,明万历年间郑贵妃为省亲方便,在此修桥,遂改今名。1953年设伍仁桥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0年改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药材、棉花。特产大蒜。有农机修造、汽车修理、药材加工等厂。安辛公路经此。古迹有伍仁桥(贵妃桥)、关汉卿墓。
即今河北安国市南三十里伍仁桥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祁州图:南有伍仁桥。
在河北省安国市南部。面积38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伍仁桥,人口 3720。原名伍仁店,明万历年间郑贵妃为省亲方便,在此修桥,遂改今名。1953年设伍仁桥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0年改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药材、棉花。特产大蒜。有农机修造、汽车修理、药材加工等厂。安辛公路经此。古迹有伍仁桥(贵妃桥)、关汉卿墓。
即红江县。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,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。即“红江县(2)”。
金兴定四年 (1220) 改浮山县置,属平阳府。治所即今山西浮山县。元复改浮山县。古县名。金兴定四年(1220年)改浮山县置,治今山西省浮山县。属平阳府。元仍名浮山县。
西汉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临颍县北十四里固厢乡。隋大业四年 (608) 移治今临颍县。唐属许州。北宋属颍昌府。金属许州。清属许州直隶州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(1)古县名。西汉
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(448) 灭焉耆国置,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。《魏书·唐和传》: 与万度归讨焉耆,“后同征龟兹,度归令和镇焉耆”。即此。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,唐末陷于吐蕃。在新疆维
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2靖州:九叠山,“《图经》云,山势盘纡,九峰相次。每天晴日明烟敛,峰峦争翠,俨若画图”。
1943年改海晏设治局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三角城 (今青海海晏县)。1952年改为海晏藏族自治区。1953年复改为海晏县。在青海省东北部、湟水上游、青海湖东北岸。属海北藏族自治州。面积4360平方千米
指今四川西南部大凉山、小凉山。《清史稿·刘秉璋传》:“督蜀八年,历平万县,茂县、川北、秀山土寇,其大小凉山、拉木浪、赡对各夷畔。”
在今陕西蒲城县西南四十里,今名卤泊滩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奉先县:“有卤池二。”光绪《蒲城县新志》卷1:西卤池“在县西南四十里,即明斗村之高春渚,池遇旱不涸,乡人取水熬盐,供一方用”。
在今蒙古国西车车尔勒格西南,为杭爱山东南脉。《魏书· 蠕蠕传》: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 (449),世祖亲征吐贺真,“与诸军期会于地弗池。吐贺真悉国精锐,军资世盛,围 (高凉王) 那数十重,那掘长围坚守,
亦作翠蓝山、呢咕把拉。即今印度洋孟加拉湾东之尼科巴群岛。清谢清高 《海录》: “尼古八当国,在笨支里西岭介中,疆城甚小,土番名耀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