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澳
①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东澳里。连横《台湾通史·抚垦志》:清光绪元年(1875)十一月,“以宣武左右两军,分戍东澳、大南澳”等地。
②又名清水濠。在今广东广州市清水濠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“西澳”条:“清水濠在旧子城东,古东澳也,穴城而近于海,后亦注于南濠。”为宋代广州东部重要码头区,时盐仓汇集于今旧仓巷、仓边路一带,甘溪穿城而过,使此处成为盐船往来之码头。元代,甘溪渐淤塞,东澳码头渐废,至清代,成为新城的一部分。
①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东澳里。连横《台湾通史·抚垦志》:清光绪元年(1875)十一月,“以宣武左右两军,分戍东澳、大南澳”等地。
②又名清水濠。在今广东广州市清水濠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“西澳”条:“清水濠在旧子城东,古东澳也,穴城而近于海,后亦注于南濠。”为宋代广州东部重要码头区,时盐仓汇集于今旧仓巷、仓边路一带,甘溪穿城而过,使此处成为盐船往来之码头。元代,甘溪渐淤塞,东澳码头渐废,至清代,成为新城的一部分。
唐永泰元年 (765) 改地平县置,属集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北普济镇大营坝。北宋乾德五年 (967) 废入嘉川县。古县名。唐永泰元年(765年)改地平县置,治今四川省旺苍县东北。属集州。北宋乾德五
明置,在今四川中江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五城驿在“县治北”。
即今福建东山县东山岛。清乾隆《铜山志》旧序称:“铜山者,明防倭之水寨也,环海为区,屹立于五都之东,始称曰东山。”故铜岛亦称东山岛。在福建省东南海上。属东山县。面积192.5平方千米。最高点海拔274米
北魏皇兴三年(469)置,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。古县名。北魏皇兴三年(469年)置,治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。属朔州。后废。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置,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即今江苏溧阳市。二十七年 (1290) 降为县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溧阳府置,治今江苏省溧阳市,属江浙行省。二十七年降为县。
即今河北枣强县西南二十四里张秀屯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4枣强县图:西南有张秀屯。集镇名。在河北省枣强县城西部。张秀屯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650。明代山西移民张秀迁此建村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
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6南昌县: 蛟井 “在县西南四里。俗号横泉井,盖许旌阳除蛟龙为害之所”。
明置,在今四川广安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广安州: 盘龙驿 “在州南。本属南部县,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”。
为盐场。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。自清以来,茫溪河下游井盐业大盛,为犍为县主要盐产区。民国设场知事。
即今云南德钦县东南九十四里金沙江西岸奔子栏乡。清设奔子栏千总。藏语 “奔”为美丽,“子” 为沙,“栏” 为堤,意即美丽的沙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