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孔鲤趋庭

孔鲤趋庭

论语.季氏》:“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诗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礼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’陈亢退而喜曰:‘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’”后以“孔鲤趋庭”为子受父教之典。明沈受先《三元记.及第》:“父乃严亲,身教为难不可轻,当效义方窦氏,孟母三迁,孔鲤趋庭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诗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“学礼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’陈亢退而喜曰: 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孔子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 (字伯鱼):“你得过你父亲什么别人不知的传授吗?”孔鲤回答:“没有。他曾独自在庭院站着,我快步走过,他问我:‘学了诗没有?’我答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诗,不会讲话。’我便回去学诗。又一天,他又独立于庭中,我快步走过,他问:‘学了礼没有?’我说:‘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礼,无法立身做人。’我便回去学礼。只听到这两次。”陈亢回去高兴地说:“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,知道学诗,学礼,又知道君子对子女的态度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学生、晚辈受到老师、长辈的教诲。

【典形】 奉训趋庭、过庭训、过庭语、过庭子弟、孔庭、鲤对、鲤趋、鲤庭、趋庭、趋庭鲤、庭鲤、庭礼、庭训、鲤庭趋。

【示例】

〔奉训趋庭〕 唐·骆宾王《上瑕丘韦明府启》:“幸以奉训趋庭,束情田于理窟。”

〔过庭训〕 清·宋琬《先大夫讳日》:“侧闻过庭训,爱惜如琼瑰。”

〔过庭语〕 三国·曹操《善哉行》: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”

〔过庭子弟〕 三国·曹植《学官颂》:“过庭子弟,诗礼明记。”

〔孔庭〕 宋·陈师道《和寄朱文中》:“鲁国故知臧有后,孔庭早见鲤能诗。”

〔鲤对〕 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; 今兹捧袂,喜托龙门。”

〔鲤趋〕 明·皇甫濂《悼子乘》:“怅怳鲤趋日,礼训犹用情。”

〔鲤庭〕 唐·刘禹锡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》:“鲤庭传事业,鸡树逐翱翔。”

〔趋庭〕 唐·张祜《送刘轺秀才江陵归宁》:“殷勤莫忘趋庭日,学礼三余已学诗。”

〔趋庭鲤〕 唐·白居易《和杨郎中贺杨仆射致仕》:“祥鱣降伴趋庭鲤,贺燕飞和出谷莺。”

〔庭鲤〕 清·黄景仁《题汪松溪遗集》:“十年书成付庭鲤,六经未有如诗尊。”

〔庭训〕 唐·骆宾王 《上郭赞府启》:“又以家传素业,弋书林而聘志;少奉庭训,践文囿以渔魂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雕龙客

    源见“雕龙”。指文章大家。清姚鼐《紫藤花下醉歌》:“过从饮酒雕龙客,百岁风镫迹都扫。”【词语雕龙客】   汉语大词典:雕龙客

  • 鹑居鷇饮

    《庄子.天地》:“夫圣人鹑居而鷇(音kòu)食,鸟行而无彰。”鹑居,如鹑鸟之居于野外而无有定所;鷇食,鷇,待母哺食的幼鸟,鷇食即鷇饮,雏鸟仰母哺食而足,常比喻无心而得以自足。鹑鷇饮,是一种比喻的说法,

  • 穷猿奔林

    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:“李弘度(李充字弘度,江夏人,善楷书,官至中书侍郎)尝叹不被遇(遇,指因被赏识而受到一定待遇)。殷扬州(即殷浩)知其家贫,问:‘君能屈志百里(见本书“百里才”)不?’李答曰:‘《北

  • 开诚布公

    指待人处事坦白公正,诚恳无私。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来,一直担任丞相这一职务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《诸葛亮传》中评论他:诸葛亮作丞相,安抚百姓,向人民揭示仪礼,减少官吏的数量,依法办事。他待人坦诚,主持

  • 窥宋邻家

    同“窥宋东墙”。明孟称舜《娇红记.断袖》:“嗟呀,小儿女婚姻事大,可怎生轻轻的窥宋邻家?”

  • 大槐国

    源见“南柯梦”。指南柯梦中的槐安国。借指虚幻无常的富贵权势。宋吴潜《贺新郎.和赵丞相见寿》词:“安得结庐相近傍,买闲田、数亩躬耕筑。已梦断,大槐国。”

  • 鱼沫

    源见“相濡以沫”。比喻人处困境时相依为命,互相救助。宋范成大《喜沈叔晦至》诗:“江湖几鱼沫,风雨一鸡鸣。”【词语鱼沫】   汉语大词典:鱼沫

  • 风在斯下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风之积也不厚,故其负大翼也无力,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。”庄子原文指鸟借风力而高飞。后用来作为比喻凭借有力,后来居上的典故。宋.陈善《扪虱新话》:“王右军(王羲之)书本学卫夫人,其后

  • 琼楼玉宇

    形容晶莹瑰丽的高楼,古人多用以指月宫。晋代王嘉《拾遗记》:“翟乾祐于江岸玩月,或问:‘此中何有?’翟笑曰:‘可随我观之。’俄见琼楼玉宇烂然。”苏轼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

  • 卜鼎

    源见“禹鼎”。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,政权的象征。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,即意味定都于其地,因以为定都之称。《京本通俗小说.冯玉梅团圆》:“国家粗定,高宗卜鼎临安,改元绍兴。”【词语卜鼎】   汉语大词典: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