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先入为主

先入为主

汉书.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后因以“先入为主”谓以先接受的意见或印象为依据,形成成见,不能实事求是地接受后来的不同意见。康濯《春种秋收.代理支书》:“甚至为了先入为主,他都没有把自己的材料事先告给王庆丰。”


主谓 先听到的事深深扎根于心,以后听到的不同说法,就不易接受。语本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复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《啼》:“家树从幼就有点怕叔叔,虽然现在分居多年,然而那~的思想,总是去不掉。”△常用于指某种说法或印象。→先入之见 先声夺人 ↔后来居上


解释先接受的一种说法或印象就以为是正确的,有了成见,后来就不易再接受其他意见。

出处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复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

息夫躬是西汉哀帝时人,以检举揭发东平王谋反起家,担任光禄大夫。息夫躬接近了皇帝之后,对朝廷官员大加贬议。当时的丞相王嘉怀疑东平王的案子不实,反对对息夫躬等人的任用,不料反倒得罪了皇帝。从此,朝廷上下都非常害怕息夫躬,担心他说自己的坏话,路上遇见他都不敢正眼相看。

这一年,匈奴王单于因病没来朝拜汉哀帝。息夫躬认为这是匈奴的托词,他们一定另有阴谋,于是向皇帝上书,建议无中生有地捏造事件,来挑拨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。汉哀帝于是征求大臣们的意见,左将军公孙禄认为:“汉朝一向以恩威和信义使少数民族归顺。息夫躬却企图利用不讲信义的欺诈手段,他的建议不应当被批准。”哀帝在听了息夫躬和公孙禄的辩论之后,不再向群臣征求意见,只单独和息夫躬商量。息夫躬又趁机用天象劝说哀帝,说:“最近这些异常的天象,是要发生兵祸的征兆。希望派人加强巡视,杀死一个郡太守来树立威望,震惊周边各族,以此来抑制异常事件的发生。”皇帝认为他说的有道理,就去询问丞相王嘉。王嘉说:“感动百姓要靠实际行动而非空谈,要顺应天意也得实实在在而非华而不实。对地位卑贱的百姓,尚且不能欺诈,更何况对圣明的上天呢?那些阿谀狡诈之人,往往附会天文历象,胡乱猜测,编造谎言,企图在国家大动干戈时谋取自己的好处,他们的话实际不可听信。阿谀奉承会有损君王的品德,阴险狡诈则百姓怨恨,善辩狡猾会破坏正道,严峻刻薄会伤害君王的恩威。从前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说,以至于惨败,于是悔过自责,思念老人的忠告,最终名垂后世。但愿陛下您借鉴古人的得失,反复斟酌、三思后行,不要只听信先提供给您的意见,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。”

汉哀帝没有接受王嘉的建议,仍按照息夫躬的意见下发了诏书。后来国家发生变故,息夫躬等人被罢官免职,遣送回家。


【词语先入为主】  成语:先入为主汉语词典:先入为主

猜你喜欢

  • 卓氏新寡

    同“文君新寡”。唐杜甫《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》诗:“卓氏近新寡,豪家朱门扃。”

  • 使酒高阳

    源见“高阳酒徒”。泛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。明汤显祖《南柯记.侠概》:“人生只合醉扬州,惯使酒的高阳吾至友。”

  • 渭阳情

    《诗经.秦风.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何以赠之,路车乘黄。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。何以赠之,琼瑰玉佩。”春秋时,晋公子重耳为避骊姬之乱,曾逃亡到齐、楚、秦等国。秦穆公的夫人是重耳的姐姐。秦穆公想扶植

  • 卢后王前

    同“卢前王后”。傅尃《为亡友宁太一辑武昌狱中诗竟因题其后述哀》诗之二:“生同里闬业同门,卢后王前有旧恩。”

  • 侯调

    东汉.应劭《风俗通义.声音》:“空侯:谨按《汉书》:孝武皇帝赛南越,祷祠太乙、后土,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,言其坎坎应节奏也,侯以姓冠章耳。”汉武帝时,乐工侯调,为乐器箜篌的创制者。后遂用为箜篌之

  • 柏梁杯

    源见“柏梁宴”。指宫廷宴饮。唐张说《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》诗:“喜承芸阁宴,幸奉柏梁杯。”

  • 冬笋

    源见“孟宗泣笋”。喻指事亲孝行。唐杜甫《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》诗:“远传冬笋味,更觉彩衣春。”【词语冬笋】   汉语大词典:冬笋

  • 出谷乔迁

    同“出谷迁乔”。明无名氏《四贤记.迁擢》:“下吏愧才绵,幸辱明公赐青眼,似嘤嘤黄鸟,出谷乔迁。”

  • 潘郎白发

    同“潘安白发”。唐窦常《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》诗:“新年只可三十二,却笑潘郎白发生。”

  • 鼎足而三

    比喻三人才学相当而成并举之势。清李伯元《南亭笔记》卷十四: “梁(梁鼎芬)身极短而蓄长髯,与康有为、陶森甲可谓鼎足而三矣。” 参见:○三分鼎足见“鼎足三分”。【词语鼎足而三】  成语:鼎足而三汉语大词